懶人卡
Yahoo 通識
追蹤
10
已新增至「我的收藏」
學習重點
- 單元一: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
- 主題1-自我了解
- 主題2-人際關係
- 單元二:今日香港
- 主題1-生活素質
- 主題2-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
- 主題3-身份和身份認同
議題重點
近日一名小學生在校內遭受欺凌,更被同學用橡皮擦塞耳,以至最終需要透過外科手術取出「橡皮碎」。事件爆發以後,整個社會無不嘩然和感到憤怒,輿論聲音幾乎一致地認為需要嚴懲涉事的欺凌者,...
- 資料來源:教育局
欺凌的定義
- 重複發生:有關行為在一段時間內重複發生。
- 具惡意:欺凌者蓄意地欺壓及傷害他人。
- 權力不平衡:欺凌者比受害者強,而欺凌是在受害者未能保護自己的情況下發生。
- 當有關行為包含以上三種項內容時,即屬於欺凌行為。
- 資料來源:教育局
欺凌的種類
- 【直接欺凌】
- 身體/行為暴力欺凌
- 言語/精神性欺凌
- 【間接欺凌】
- 以較不容易發現的方法進行(例如孤立、排擠)
- 資料來源:教育局
欺凌事件角色
- 【欺凌者-Bully】
- 發動欺凌行為,帶領其他同學參與其中
- 【保護者-Defender】
- 安慰及支持受害者,嘗試制止欺凌行為
- 【受害者-Victim】
- 受到欺凌
- 資料來源:教育局
欺凌事件的角色
- 【協助者-Assistant】
- 跟隨帶領者,直接參與欺凌行動
- 【附和者-Reinforcer】
- 支持欺凌者的行為,例如在旁嬉笑或吶喊助威
- 【局外人-Outsider】
- 置身事外
欺凌可能涉及的刑事罪行
欺凌行為可涉及違法行為,例如毆打、傷人、恐嚇、勒索及刑事毀壞等。而旁觀者從旁吶喊助威、煽動及施加群體壓力,逼害欺凌對象,亦可能觸犯協助教唆之刑事罪行。 (資料來源:教育局)
校園欺凌的成因
- 【家庭背景因素】
- 研究顯示欺凌他人的學生往往是來自一些問題家庭,缺乏家人的關心和正確的教導,甚至存在著家庭暴力的問題,形成反社會心態。此外,若父母無適當地處理子女們之間的衝突,容易令孩子認為持強凌弱是生活常態,繼而將欺凌行為合理化並帶進校園中。
- 【教育資源因素】
- 由於現時不論是中學還是小學,為了幫助學生們應付不同的考試或是競爭,校方往往將教育資源和時間投放於學科操練上,相對上較為缺乏德育及公民層面的教導,令學生在與人相處和紀律控制上的能力較弱,間接引起了欺凌事件的發生。
校園欺凌的成因
- 【校方避忌態度】
- 為了避免因欺凌事件而影響校譽和收生,學校普遍會以低調和被動的態度來應對校內的欺凌事件,但求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」,甚至包庇犯事的同學來營造校園內虛假的和諧氣紛,這令欺凌者更是無所顧忌,持續地進行欺凌的行為。
- 【學生心智未成熟】
- 由於處於青少年階段或是兒童階段,中小學生普遍心智尚未成熟,當相處時遇上衝突,便容易轉化為欺凌行為。而亦有部分的學生由於缺乏自尊,因而希望透過欺凌他人來獲取「優越感」,引致了不良的校園風氣。
思考問題
- 試提出一些能解決或紓緩欺凌問題的可行措施。
- 答案見後方
Glossary
- 欺凌 bully
- 自尊 self-esteem
- 反社會行為 anti-social behaviour
- 從眾 conformity
- 社工 social worker
- 受害人 victim
- 自殺 suicide
- 侵犯 invasion
校園欺凌| 01周報
除了以一個成熟和理性的角度來分析欺凌事件之外,了解一眾學童如何看待欺凌問題也十分重要。香港01最近發布了一條訪問學童有關欺凌問題的短片,可點擊上方按鈕觀看。
參考答案
- 試提出一些能解決或紓緩欺凌問題的可行措施。
- 【教育層面】
- 針對學生的教育方面,可透過早會、講座、比賽,喚起學生對欺凌的關注,策動全體學生推廣反欺凌的信息。而在教師方面,則可以舉辦專業培訓活動,讓教師能充分地認識欺凌,並掌握相關的應對技巧,讓他們能有效對處理校內的欺凌問題。
- 【政策層面】
- 應草擬並全面地落實處理校內欺凌問題的應對指引,如列明必須將相關情況上報學校高層及教育局,或是在甚麼情況下需要尋求警方介入,讓校內職員處理欺凌問題時能有更為明確的指引。